2008年10月14日 星期二

乳癌復健

(Yahoo知識庫,寶貝妮妮) 說法1.

乳癌手術後之復健物理治療 

乳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美國的盛行率是比台灣高出五倍,佔了美國女性癌症死亡之28%,25歲以前得到乳癌是很少,但隨著年齡增加患病機會提高,且在停經後達到高峰,女比男為150比1,故吾人不可不重視此病之治療,而整個乳癌治療中最容易被忽略的是復健治療,事實上在乳癌手術治療後有下列諸多問題!

一˙術後傷口痛 
二˙頸後及背部疼痛 
三˙乳房幻覺痛 
四˙手術同測上肢肌肉無力 
五˙淋巴水腫 
六˙肩部活動受限 
七˙胸部沾粘 
八˙姿勢不良 
九˙疲勞 
十˙易骨質疏鬆
十一˙感覺異常

十二˙心理上的問題

以上諸問題大半可藉由復健治療及早加以介入處理。

以上即教導術後病人可做之復健運動 

1〉爬牆運動:面向牆壁雙掌貼牆雙手同時順牆壁往上抬直到患側稍有感覺不適為止。
2〉鐘擺運動:彎腰手扶桌面或櫃子,患側上肢自然下垂使間關節作前後左右繞圈﹝順逆時鐘﹞之擺,動幅度以不引起傷口疼痛為止。
3〉握拳運動:患側手一握一放作等張肌肉收縮並將拳頭位置高於心臟。
4〉梳頭運動:在傷口不痛下儘可能的練習由前往後梳。 
5〉擴肘運動:雙手手指交握慢慢由胸前抬高到頭頂甚至到腦後,在不覺得痛下可慢慢的擴張雙肘
6〉深呼吸運動:用鼻吸口吐的方式大口的吸氣並緩緩的吐氣。
7〉姿勢矯正:坐時或站時要求對稱性並強調雙邊肩胛往內縮的運動。
8〉上肢肌力訓練:病患站立面向牆做伏地挺身運動。

以上所有運動對增加肩關節活動度,預防水腫、改善姿勢及肌力都頗有功效,若能藉由專業的物理治療師指導更能事半功倍,且治療師可在評估後利用各項復健物理儀器來改善病患的術後可能併發症,使外科治療功效更好。

REF:http://www.plasty.idv.tw/kwcsurg/ca-rh.htm

說法2.

乳癌手術後的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師 葉正發

乳房切除術(mastectomy)是治療乳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雖然手術後乳癌患者的死亡率大幅降低,但是接踵而來的問題,如患側的手臂容易產生淋巴水腫、肩關節活動受限、感覺麻木等身體上的問題,其他在外觀上、心理上的問題,也同時影響到她們的的生活品質。因此,如果乳癌患者在手術後能早期接受物理治療,必能使手術後的併發症減輕,使乳癌的治療更加完善。

在乳房切除後的問題中最常見的併發症是肩關節活動受限,約有50-75%的病人在手術後肩關節活動受到限制,包括:肩前屈(shoulderflexion)、外展(abduction)和內、外旋(internal & external rotation),因此手臂的功能如:梳頭、穿衣、沐浴和舉高都會受到限制。不動(immobilization)是引起關節攣縮的主因。引起不動的原因包括:傷口癒合緩慢、傷口敷料的限制、病人不敢活動怕影響傷口癒合。此外,接受放射線治療如果有疤痕或纖維化的形成則影響肌肉和結締結織的伸展性,亦會使活動受限。肩關節活動受限可能會有類似五十肩(frozenshoulder)的症狀,使日常生活受到影響,同時也影響到病人的身心健康。所以如何改善這個問題是治療乳房切除術患者重要的一環。

肩部運動應在手術後儘早開始,但是因為早期傷口尚未癒合,教導運動時要特別留意把握下列幾點原則:

(1)治療之前先了解手術的方法,有無接受植皮。
(2)傷口的方向,如果是斜向式避免做過的水平外展(horizontalabduction);如果是橫向則注意肩前屈的動作,以免過度牽扯影響傷口癒合。
(3)未拆線前避免被動牽扯運動,鼓勵病人自己做緩和活動。
(4)運動量由輕而重、由少而多逐漸加重,最好每天設定一個目標,逐漸增加提高運動的動機。

以下介紹基本的運動方式:

(1)等長收縮運動(isometriccontraction):將患側手臂放在舒適的位置,然後做肩部前屈、外展、內收(adduction)、伸直(extension)、內旋和外旋各方面的肌肉收縮,但不產生任何肩關節的活動。
(2)擺臂運動(arm swingexercise):健側手臂扶持於床欄杆或椅背上,身體成弓箭步,患側手臂自然下垂,然後放鬆地從肩部擺動手臂,可以做前後、左右的方向擺動,也可以做順時鐘和逆時鐘方向交互畫圓圈(circumduction)的動作。擺動角度開始時較小,慢慢地越擺動越大。
(3)梳頭運動(hair dressingexercise):患側手臂沿前額至腦後做梳頭動作,相當於肩部外旋的動作。
(4)毛巾運動(towelexercise):將毛巾放在背後,患側手臂抬高在頸後握住毛巾一端,另一端由健側手由背後握住,慢慢向下拉動,協助患側做外旋轉運動。如果患側和健側上下位置互換,可做患側內旋運動。
(5)內外旋運動(internal & externalrotationexercise):將上臂靠在身體兩側,肘彎曲成90度、掌心朝上,然後以肘為中心,前臂做左右的畫弧擺動。
(6)爬牆運動(wellclimbing):面向牆壁,距離約30公分,雙手同時以手指沿牆向上爬行,高度以不拉扯到傷口為原則。每天把指尖達到的高度,在牆上做記號,以比較每天運動的進展;也可以側面向牆,患臂如前述方法側面抬高,做外展運動。
(7)滑輪運動(pulleyexercise):利用滑輪或將一根長繩繞在一穩定的掛衣鉤上替代滑輪,由健側手握住繩子之一端,帶動患臂在身體側面做外展和內收的運動。
(8)水平外展運動(horizontal abductionexercise):當肩前屈可達90度時,才開始進行此運動為宜,依輕重程度可分為三個層次的運動[1]滑板運動(sliding boardexercise):用滑板支持患臂,從肩前屈90度的位置開始,沿著滑板做水平外展,以肩部正側面的角度為限。[2]擴胸運動(chest mobilityexercise):身體直立、雙手與肩同高,同時側開做水平外展。[3]推牆運動(wall pushingexercise):面向牆角、肩膀打開90度,雙手分貼兩面牆,身體向前壓類似做伏地挺身的動作。
(9)木棒運動(wandexercise):病人可採平躺、坐立、或站立的姿勢,雙手同時握住一根木棒或手杖,由健側手協助患側手做肩前屈、內旋和外旋的動作。這運動的好處是雙手同時做,可避免動作產生偏差。

事實上,理想的物理治療是從手術前就開始,以協助病人做好心理準備,同時物理治療師可先評估了解病人的情形,做為手術後擬定治療目標的參考。一旦病人從麻醉清醒且可合作,便開始治療計畫,教導正確的臥姿和抬高患臂。將患臂放在枕頭上,抬高約45度,肩關節至少要高於心臟位置。

手術後第一天,除了患臂的保護和姿勢外,要鼓勵病人做深呼吸運動,也可以儘早下床活動。但患臂只允許手部和肘部的主動運動,如肘屈曲和伸直、手握緊運動、以及手和前臂的日常活動。手術後第二天,繼續第一天的運動,另外增加患側肩部的等長收縮運動,開始時的次數不宜太多,可建議每個方向處做5~10下,一天做三回。如果病人接受植皮,則在手術後的一個星期內避免增肩關節活動,重覆第一、第二天的運動,但可逐漸增加活動的次數,一星期後的運動計畫與下述相同,只是時間較為延長。未接受植皮的人,在檢視傷口和引流管位置沒有問題後,在手術的第三天、第四天,便可以開始教導肩關節的主動運動。肩部運動可先從〝擺臂運動〞開始,肩前屈動作先利用〝木棒運動〞,以及做〝內外旋運動〞,動作的角度不應引起任何不適。手術後第四天以後,在傷口狀況的許可下,鼓勵病人的運動角度逐漸增大,並逐步增加每個動作方向的運動強度。〝梳頭運動〞在前三項運動後可接著進行,開始時上臂先以枕頭支撐著做,等到可以很順暢地完成由前到後的梳頭才將手臂離開枕頭,懸空地梳頭;此時也可利用〝木棒運動〞做內外轉的動作。當肩前屈動作超過90度時,〝爬牆運動〞、〝滑輪運動〞及〝水平外展運動〞中的滑板和擴胸運動,都能視需要逐步地進行。

引流管取出後,物理治療師可以開始協助病人多做一些協助性的肩部運動(active-assistedexercise)。同時病人在做主動運動時,可加一點重量,如手拿沙袋,也可適時地加入〝毛巾運動〞。手術10-14天後,被動關節運動(passive ROMexercise)可用來增加肩關節活動度。另外,教導病人在傷口的疤痕做深部揉搓按摩(deep friction massage),以防疤痕的粘連(scaradhession)。通常手術後3到4星期傷口完全癒合後,〝推牆運動〞、肌力訓練(PRE)\和被動牽拉運動(passive stretchingexercise)才可以積極地進行,使肩關節功能回復正常。此外,跳舞也是很好的治療,它的多變化可鼓勵病人持續從事運動,有助於回復正常的身心功能。

病人在出院前,物理治療師應教導病人繼續從事居家運動包括:

(1)複習保護患臂的注意事項。如避免過度使用患臂、或做粗重的工作,避免割傷、抓傷和燙傷,避免拉患臂和提重物,避免任何束縛、壓縮或扭轉,避免使用不當的化粧品或外用藥等。
(2)設計一套居家的肩部運動。此時病人的情形,大都可以做大範圍的活動角度,可選擇幾項方便且難易適中的運動,如〝爬牆運動〞、〝毛巾運動〞、〝滑輪運動〞和〝推牆運動〞等,建議每個動作在最後的角度時暫停3到5秒,至少做10下,每天至少做2回,每回的運動時間宜在30分鐘左右。
(3)每天抬高患臂至少3-4次,每次約30分鐘,同時做手臂的等長收縮運動和手握緊運動。
(4)定期接受追蹤檢查(followup)。尤其是手術後曾接受放射線治療者,應要求病人進行較長期的肩部運動,追蹤時再檢查是否退步,或有其他併發症的發生,以便安排進一步的治療。
(5)如果有淋巴水腫的現象,除了建議穿著手臂彈性袖外,最好能到醫院接受物理治療。

完整的乳癌復健治療計畫,可協助病人儘早恢復正常的生活或工作。國外的乳癌復健治療計畫早已發展且效果彰顯,而國內尚有待極力推展,使乳癌的治療成為多科技的作業。這一套運動治療應儘早在手術後的第一天開始做主動運動,拆線後做被動運動以及傷口癒合後做肌力訓練,期望能使手術後的肩關節功能異常情形獲得改善。但早期的傷口尚未癒合,引流管仍然留置著,縫線處或植皮部分尚有可能發生發炎或缺血壞死的情形,所以肩部運動的活動度和強度必須因人而異,循序漸進,同時要了解乳癌治療的過程和常見的問題,與其他醫護人員保持良好的溝通,才能使病人恢復到最佳的狀況。

#中標=參考文獻

Hwang LL, Tsauo JI, Lee HY., Lien IN.: Abnormality of shouldermotions in postmastectomy patients. J Phys. Ther. Assoc. R.O.C., 11:72-79, 1986.

REF:http://www.ptshb.gov.tw/ptnet/commu/38/31.html

說法3.

乳癌患者術後的物理治療 

文/陳禹帆物理治療師(復健醫學部)

乳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對台灣女性而言,它是發生率極高的癌症。外科手術是治療乳癌的主要方法,並視病情以放射治療、化學治療及賀爾蒙治療加以輔助。然而在以外科手術切除乳房、接受放射、化學或賀爾蒙治療後,乳癌患者可能會遭遇一些併發症,如傷口疼痛、肩關節活動度受限、上肢淋巴水腫等問題,此時如能經由物理治療師予以適當的衛教及治療,將可減輕問題產生的嚴重度。


手術後常見的問題有

傷口疼痛:術後傷口可能出現疼痛、紅腫、或腫脹等不適情形。如果在做動作時傷口感到十分疼痛或拉扯緊繃,則勿再持續加以刺激;當傷口狀況已穩定時,做運動的量也應是在患者所能承受的範圍之內。可將上肢墊高,予以簡單輕微的幫浦運動(手部重複用力握拳、放鬆的動作)、主動被動關節運動(好手幫助患側手運動)及冰敷,藉以減輕脹熱疼痛的情形。 

患側上肢感覺異常、無力:手術時表皮神經受損或臂神經叢病變(腫瘤侵襲造成)會造成患側上肢、胸壁感覺異常(麻木、沉重、疼痛等),甚至出現無力、肌肉萎縮等情形。需了解真正造成原因為何,方可予適當的治療。如表皮神經所造成的過度敏感及不適,可用對側手輕輕在感覺異常處加以拍打,此種不適便會隨著神經的生長而逐漸減輕;如果是臂神經叢所造成的不適,則可嘗試使用經皮神經電刺激。必須先釐清發生原因,才能給予最適當的治療。 

乳房幻覺痛:就跟截肢後所產生的幻肢痛相同,手術過後患者仍會感覺到乳房的存在,這種感覺會隨著時間的消逝而慢慢減輕。 

頸部及上背部痛:患者會因術後的疼痛、傷口的牽扯而不敢活動,加上心理產生的精神壓力,常會造成患者的頸後、肩膀及背部肌肉僵硬及緊繃疼痛,此時可用熱敷及牽拉運動減輕上述症狀。

肩部活動度受限(冰凍肩):術後因傷口疼痛不敢活動,肩部關節由於固定不動、活動度降低,進而造成粘黏性關節滑液囊炎,或是放射治療使組織纖維化而造成活動度降低。為減輕或避免肩部活動度降低情形的發生,應在術後儘早教導病人維持肩關節活動度的運動,運動劑量及強度則以患者所能承受的疼痛程度及不影響傷口癒合為原則。 

患側上肢淋巴水腫:乳癌患者在經過外科手術治療後,會因為腋下淋巴組織的清除,而產生淋巴水腫的情形,此外,放射治療也會造成週邊組織纖維化,導致淋巴回流受阻而使水腫發生。手術後需將患側上肢墊高,上肢遠端進行幫浦運動,藉此促進血液及淋巴循環,減輕水腫情形的發生。此外,由物理治療師予以淋巴按摩、彈性繃帶包紮壓迫或以氣壓式幫浦加壓增加淋巴循環,也可有效降低淋巴水腫的嚴重度。 

患側胸壁緊繃粘黏:外科手術後傷口的疤痕組織會造成胸壁組織粘黏,放射線治療後也可能產生胸壁組織纖維化緊繃,可針對此區域進行按摩,以減輕疤痕組織成熟過程中所造成的粘黏及纖維化情形的產生。 

心理問題:乳房是女性的重要性徵之一,罹患乳癌且須手術切除,對女性心理層面而言是一項重大的衝擊,常會因此造成患者對自我形象某種程度的摧毀。除借助心理治療諮商所給予的心理輔導外,亦可視個別情形進行乳房重建手術。 

乳癌患者術後可進行以下運動:

仰臥時將手臂以枕頭墊高,水平高於心臟,手掌握拳、放鬆(圖一),手腕上下左右活動(圖二),手部外翻及內翻(圖三、四)。 

在不產生疼痛的範圍內進行肩部關節活動,以對側手幫助患側作關節活動,前屈、外展、內收、外轉、內轉等動作。 

頸部牽拉運動:頭部往前後方、兩側緩緩牽拉(圖五、六、七)。 

兩側肩膀用力聳起、放鬆(圖八)。 

爬牆運動:面向牆壁,手肘打直,用手指緩緩向上爬牆,動作過程中注意身體不可旋轉或將肩膀聳起(圖九)。身體與牆呈90度,重複上述動作(圖十)。 

擴胸運動(圖十一):站在牆角,雙手打開分別置於兩側牆面上,身體稍稍前傾,雙手的高度可往上往下移動。 

背後拉毛巾運動(圖十二):將患側手置於背後抓住毛巾的一端,另一手拉住毛巾另一端,緩緩上拉。 

站在門中,手肘彎曲夾緊身體,手放在門邊的兩側,將身體稍稍前傾(圖十三)。 

運動後如有輕微發熱、疼痛情形,可用冰敷來減輕不適,但冰敷時間不宜過長(15分鐘為限),以上運動為一般的原則性運動,運動劑量及方法仍需視患者個人情形予以調整,因此仍應請物理治療師針對患者問題設計一套屬於自己的運動,並且依據患者症狀給予淋巴按摩、牽拉運動、筋膜放鬆術等徒手治療,並配合適當的儀器輔助,如此一來,患者術後相關問題皆可獲得有效的預防及治療。 

REF:http://www.chgh.org.tw/%B7s%BBD/72%A8%C5%C0%F9%B1w%AA%CC%B3N%AB%E1%B4_%B0%B7.htm


說法4.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復健部主治醫師 孟乃欣

乳癌近年已經成為危害我國婦女健康及生命的重大疾病。據衛生署統計,台灣地區婦女罹患乳癌的人數逐年增加,而乳癌已躍居台灣婦女癌症發病率之第二位,僅次於子宮頸癌。乳癌治療以手術治療為主,並且視病情輔以放射治療,化學治療或荷爾蒙治療等方式。近年來由於在手術,放射治療,化學治療及荷爾蒙藥物等方面的進步,使得乳癌患者之存活率已有相當之進步,不過,乳癌患者由於疾病本身,或由於接受手術,放射或化學治療等療法後,往往產生一些併發症,如冰凍肩,上肢淋巴水腫等,常常造成患者相當的不適,也可能因為肢體的功能受影響,而造成日常生活中許多活動受到限制。如果再加上罹患癌症及接受各種治療對患者心理的衝擊,將對其重回家庭及社會的角色扮演過程造成諸多阻礙。這些問題中,有許多都可以藉由復健的手法予以預防或者治療。本文將介紹乳癌患者接受治療後一些較為常見的問題,以及針對各項問題的復健方針做一簡介。

一、冰凍肩

乳癌患者在接受乳房切除術後初期常常產生所謂冰凍肩的問題。患者由於術後傷口疼痛,往往不願意活動其肩部,如果術後早期未能強調肩關節活動之重要性,則肩膀固定不動數日後極可能產生沾黏性關節囊炎,即一般所謂之冰凍肩。冰凍肩患者肩部疼痛,關節活動度明顯受限制,可以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中,包括穿衣,取物,盥洗,駕駛等等各項活動的執行。接受過放射治療的患者,其肩關節活動度也可能因為周圍組織纖維化而受到限制。所以我們需要幫患者設計一套維持肩關節活動度的運動計畫,以預防冰凍肩之發生,或在冰凍肩發生後改善其症狀。

乳癌術後復健的原則之一是,需要在不影響傷口癒合及不造成過度疼痛的前提下,儘早開始做肩部以及上肢的關節活動,避免因懼怕疼痛而固定不動。一般而言,乳房切除術後,在護理人員或治療師的操作下,可立即開始在40度範圍內的肩部被動性外展及屈曲動作,在不痛的範圍內,也可加上肩部內旋及外旋的動作。輔具可以在患者坐起或臥床時用來幫助正確的擺位,如使用肩部外展吊帶或使用枕頭,將肩關節維持在40度內的外展或屈曲,以幫助維持不痛的關節活動度。此外,患側手腕及手肘的全關節活動度運動也可以及早開始。在引流管拔除後,可加入患側上肢之輔助性主動運動,亦即在醫護人員的輕柔協助下,由患者主動緩慢地向各方向做肩關節的運動,以逐漸增加活動度以及肌肉力量。利用橡皮筋,木棍或滑車輔助患側肩關節之運動,或面靠牆壁做「手指爬牆壁」運動,都是維持或增進其關節活動度的好方法。如果此時仍然因為肩膀疼痛而影響復健,可以使用如經皮電刺激等物理治療方法,以減輕關節活動時的疼痛,促進其復健之進步。在醫護人員的指導或監督下,循序漸進而持之以恆地活動各關節,冰凍肩的問題可以減至最低的程度。對於接受乳房重建手術的患者,術後早期關節運動的方針,則需要視實際手術方法來作調整,以免影響肌皮瓣的血液循環。另外,術後也須教導病人每小時少須深呼吸一次,以減少肺部併發症的發生。

二、上肢淋巴水腫

乳癌患者經治療後可能產生上肢淋巴水腫的問題。因手術往往包括腋下處淋巴組織廓清術,而接受放射治療,可能導致腋窩附近組織發炎或纖維化,這些情況都可能造成患側上肢淋巴回流受阻,導致淋巴液聚集於上肢遠端的組織間隙中,而以皮下脂肪和皮膚處為主。術後發生的比率一般在二成到四成左右。患側手臂可能在術後不久即產生腫脹,不過如果注意正確擺位,將患肢抬高,避免垂下,腫脹的情況通常會很快自行恢復。教導患者在術後時常進行上肢遠端肌肉的收縮運動,如手部「唧筒」運動,亦即患側手部反覆用力握拳放鬆,也可收到促進淋巴及血液循環,減輕或預防水腫的效果。然而如果手臂在治療後數週開始逐漸產生腫脹,而上臂或前臂的周徑增加達2公分以上者,便需要給予適當的治療。

對於上肢淋巴水腫的復健治療手法包括:提高患肢、以向心方式(由遠端到近端)對患側上肢進行按摩、進行患側上肢遠端肌肉之反覆收縮運動、以彈性繃帶包紮壓迫(仍須注意施予遠端的壓力要大於施予近端的壓力)、或以氣壓式唧筒直接壓迫患肢以促進體液回流等等。治療的效果如何,則以觀察上臂及前臂的周徑有否改變來評估。若上述治療手法可使手臂周徑減少,則患者可訂做彈性壓迫袖每日長時間穿著,以提供患肢遠端較強之壓迫力,盡量迫使體液不要停留在遠端上肢。如果腫脹的上肢還併有紅腫發熱等發炎的跡象,則需要考慮可能為感染造成之蜂窩組織炎,此時需要以抗生素治療。由於淋巴回流的管道已遭到破壞,所以淋巴水腫有可能成為終身的困擾,有時可因小小的傷口造成患側上肢厲害的腫脹發炎,所以也必須令患者了解預防患側上肢受傷的重要性。必須一提的是,如果在最初治療後兩年以後才開始產生上肢淋巴水腫的症狀時,要懷疑可能為腋窩處腫瘤復發,造成淋巴循環阻塞,所以須請醫師詳細檢查。

三,神經系統併發症

臂神經叢病變是乳癌患者較常見的神經系統併發症。乳癌患者可能因為腫瘤侵襲腋窩附近的神經組織(臂神經叢),而發生上肢麻木,感覺異常,疼痛,無力甚至肌肉萎縮等症狀;而少部分接受腋窩放射治療的乳癌患者,也會產生因放射治療而導致的臂神經叢病變。患者如果在於接受治療數月後逐漸產生類似症狀,也必須請醫師進行詳細檢查,以了解確切的病因,從而對症治療。

四,疼痛問題

除了前面所提及的肩關節沾黏性關節囊炎(冰凍肩)和臂神經叢病變可能造成疼痛外,乳癌患者在術後或放射治療後,往往會有上肢或胸壁的疼痛及麻木的問題;放射治療後的胸壁壓痛,甚至是已切除乳房之幻痛(phantom pain)。針對疼痛問題,醫師須幫助患者釐清造成疼痛的原因,方能給予適切的治療。如冰凍肩所造成的疼痛使用關節運動及電刺激等物理治療方法,輔以消炎止痛藥物治療,通常可以改善;神經或神經叢病變造成的麻痛或感覺異常,也可以嘗試使用經皮電刺激及抗癲癇或抗憂鬱藥物治療。

五,回到工作崗位的問題

乳癌患者接受各項治療後,是否能回到原來的工作,最主要的影響因子,是患者上肢運動機能限制的嚴重程度,以及其原本工作是否大量依賴體能勞動。工作中體能勞動的比例很小的患者,幾乎都可以勝任原來的工作。不論患者的工作性質如何,積極進行復健,增加關節活動度及肌力,減少淋巴水腫的發生,以儘可能減少患側上肢機能的限制,對其心理調適,日常生活及重新工作等各方面都有極為積極的正面意義。

六,性功能問題

由於乳房是最重要的女性象徵之一,罹患乳癌,甚至切除乳房,都可能使婦女的自我身體意象產生重大改變,而此種心理上的嚴重衝擊可以直接影響婦女之性功能:如,患者可能因為擔心其性伴侶會覺得自己失去性吸引力,而不願意從事性行為,而各種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的副作用,如噁心,疲倦,脫髮等,都可能對患者重新開始正常的性生活有不利之影響。這些因素也可能阻礙接受乳房切除的未婚婦女從事正常的交友及約會。使用義乳,在術前及術後進行心理諮商,鼓勵患者及早重新開始性行為,往往能幫助患者在這方面的調適;另外為了盡量減少手術治療對自我身體意象的衝擊,可以視病情而選擇保留乳房的手術,或者在乳房切除後進行乳房重建手術。

結語

醫護人員幫助乳癌患者面對這種可能威脅其生命的殺手,除了提供手術,藥物及放射治療以剷除腫瘤外,更可藉由復健來預防各種生理機能障礙的發生,並儘可能增進其身體機能,增加其從事日常生活各項活動的能力,同時全力協助患者進行心理調適,促使患者能勝任其社會角色,繼續其多采多姿的人生。

REF:http://nsmeng.myweb.hinet.net/arti06.htm

沒有留言: